行业动态
平遥古城:北方第一古城
自古山西就是商贾之乡,平遥更可称作晋商发源地,它是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也是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还有“进了平遥城,银子******绊倒人”之说。走进平遥县衙、文庙,让我们一探历史背后的繁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山西平遥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
平遥旧称古陶,是尧(陶唐氏)的封地。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在夕阳残照时走在城墙上,是种极美的体验。城墙顶上宽约3—6米,马车驰驱也尽能够的,城墙外侧有高踰两米的垛口墙,这高度高过人马,所以在古代也被称为“挡马墙”,在挡马墙内的人马兵力调度,城下的敌人必然无法知悉。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南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链接
古城景点
平遥古城内散布着不少景点,如日升昌、平遥县衙、文庙等等。
【日升昌记】
离开古老厚重的城墙,继续进发,来到余秋雨《抱愧山西》一书中写到的“中国金融业乡下祖父”——日升昌。
1823年,清道光三年前后,一个叫雷履泰的山西商人既阻碍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开办了日升昌票号。在那以后的一百年时间里,陆续由山西商人开办的这些票号曾一度控制了整个大清国的金融流通。正因如此,山西票号被当时的学者梁启超称为“执中国金融界牛耳”。日升昌的开办不仅对晋商的商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升昌做的是汇兑买卖,就是把银子交到它的柜上,拿上一张由商号开出的汇票,到别的地方就可以凭票再把银子取出来。和今天银行的金融业务类似。
现在的日升昌仍保存着大量的明清票据,告诉着游客这里昔日的辉煌。话说日升昌东侧院即******,是当年掌柜经理乘轿出门、运送银两的专用通道。
【平遥县衙】
从日升昌步行20分钟左右就到了位于平遥城西的衙门街上的平遥县衙。这座传统县衙始建于元朝年间,但达到现今的规模,应是历代、甚至是现代整建的结果了。但即便是整旧如新,也仍可窥见当日县衙的模样。从型制看,县衙采前朝后寝的格局,前面是县太爷处理政事的公堂,及其下属办理公务的办公室;后院则是县老爷公余住宿游憩的庭园馆舍。
不看古牢房枉到平遥县衙。在县衙整个建筑的最深处,是保存完好的枷锁、镣铐以及那狭小的牢房。大约是为了便于管理,或是另有安全上的考虑,在鼓楼附近的牢房小门开得小极了,再加上墙上另开的两个小圆窗,像不像一张惊诧的人脸?
【平遥文庙】
从平遥县衙出来沿街步行15分钟就到平遥文庙,古代城池的建设都讲究“东文西武”的格局,文庙静悄悄的坐落在一条不起眼小街上,这里在对外开放之前一直是平遥中学所在地,自始至终就是平遥这座小城的文脉。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现存最早的殿堂为重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的大成殿,据信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庙。更让人赞叹的还在于文庙优美的造型。不同于明清以来较为高峻的屋顶造型,文庙的屋顶更近似于唐宋建筑平缓的造型,两侧屋檐向外出挑许多,更是唐宋的模样。
在平遥市街行走,印象深刻的常不是南大街、西大街为主的繁华市面,游客反而愿意多花些时间走在午后幽静的巷陌里……巷陌里有些尚用人力打铁的铁铺,店主人正吆喝着徒儿用力打着一柄刀,呼喊声外,其间还间杂着叮叮叮的打铁声……仿佛真的回到了明清年间,回到了那段古老的岁月。
平遥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城墙、街道、店铺、民居等历史遗迹,旧时的平遥城是票号、富商汇集地,严谨而不呆板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朴的建筑工艺,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