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学会
  • 新闻资讯
  • 行业服务
  • 学会会员
  • 专家库
  • 职称评审
  • 培训信息
  • 新技术产品
  • 学会刊物
  • 党建工作
  • 人才招聘
  • 学会简介
  • 学会章程
  • 组织架构
  • 会员大会制度
  • 理事会
  • 常务理事会
  • 监事会
  • 专业委员会
  • 诚信信息
  • 诚信自律
  • 政府购买服务
  • 税收优惠
  • 通知公告
  • 学会动态
  • 视频播报
  • 高新技术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表彰奖励
  • 地方法规
  • 标准规范
  • 科技成果鉴定
  • 咨询专业委员会
  • 学术交流
  • 科技成果鉴定表
  • 单位会员
  • 个人会员
  • 监事会成员
  • 入会申请
  • 培训信息
  • 培训资料
  • 防水
  • 门窗
  • 其它
  • 深圳土木与建筑
  • 深圳土木三十年
  • 深圳土木四十年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学会动态
  • 视频播报
  • 高新技术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表彰奖励
  • 地方法规
  • 标准规范

快速搜索

关键字:
类 型:
热点推荐
  • ·滨海地铁地下混疑土结构高耐久性..
  • ·由柏涛设计和广州大学等单位完成..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
  • ·2014年深圳市建筑工业化技术交流..
  • ·深圳市建筑电气2013-2014年度学..
  • ·2014年中山格兰特第三代自清洁玻..
  • ·科技成果登记表(应用技术类成果..
  •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 ·科技成果登记表(基础理论、软科..
  • ·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

学会动态

当前位置:深圳土木学会 > 信息中心 > 学会动态

中国建筑学会2019学术年会之行总结

标签:   时间:2019-06-05  点击:3694次  编辑:kzscb

2019年5月22日,中国建筑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会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建筑学会主办,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本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融合与创新”,共设古城复兴、乡村营建、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六大议题。内容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会、专题论坛、同期学术展览、会员之夜等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院士大师、建筑师、规划师、高校师生、媒体代表等近3000人参会(其中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中科院院士、5位全国建筑大师)。


    开幕式上首先播放了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珍贵视频,苏州是贝先生的家乡,大会通过视频向这位伟大的世界级建筑大师致敬。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主持,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亚平、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分别致辞。



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致辞欢迎各位参会朋友来到苏州,介绍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城乡建设情况,并对苏州未来的发展和本次会议的召开表达了美好祝愿。



修龙理事长致词感谢苏州市等相关方对会议举办的支持,并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修理事长介绍了中国建筑学会的宗旨和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成为参会者和苏州市的一场学术盛宴。

周岚厅长致辞并做了“推动建筑文化和建筑品质提升的江苏行动”学术报告。介绍在新时代注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江苏加大了省级推动建筑文化和建筑品质提升的力度。包括:立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践行新时代建筑方针;举办建筑创意设计大赛,向公众宣传建筑文化;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组织评选江苏省设计大师,发挥领军人才引领作用;实施青年建筑师人才工程,加快中坚力量培养;为设计师搭建实践平台,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宜居城市。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致辞,代表残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残联希望与学会在无障碍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标准制定、体系机制等方面搭建融合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建筑项目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

开幕式后,由崔愷院士主持上午的主旨报告会,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分别做了演讲。


宋春华先生的演讲《对标高质量服务新发展》从城市发展土地空间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增值、惠民生补短板、低碳绿色、装配式工业化智能化建造、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设计创新七个新的发展方面,介绍了城乡建设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率和效益、产品的高质量、创新能力的提高、新旧动能的转换、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生态的文明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程泰宁院士作了题为《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报告,表示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文化自觉即是在充分了解别人重新认识自己之后,看清世界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发展趋势,在跨文化对话和碰撞中,实现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因此对于西方建筑需要有一个历史的、整体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跟风极不可取。通过“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去建构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新文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常青院士的演讲《反思当下的乡村建成遗产问题》主要介绍了在长期的城乡风土建筑案例研究与工程设计探索的基础上,当下乡村振兴运动中风土建成遗产现状的活化模式及焦点问题做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从文化地景、传统聚落和营造技艺三个方面入手,保护与活化乡村风土建成遗产的对策与方法。

庄惟敏教授做了《建筑师的责任与挑战》的演讲,表示很多建筑师都认为他们有权用建筑实现个人的追求和表达,然而这种标签式的追求会让空间丧失意义、功能和公平。建筑师应当遵守在其执业的辖区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公众,关心较弱小的阶层以及一般的社会福利,推进建筑师的职业利益。中国建筑师的国际化和职业化既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建筑发展路径的保障。



下半场主旨报告会由王建国院士和孟建民院士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丁烈云,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李国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分别作了《建筑方针与绿色建筑》《数据驱动的智能服务建造》《建筑钢结构的防火与抗火》《向史而新——城市更新的理念与实践》《引领需求共生共赢》四场演讲。


 
    刘加平院士认为,建筑方针指引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国新时期建筑方针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是在原建筑方针“适用、经济、有条件下注意美观”中增加了“绿色”要求并去掉了“美观”的附加条件。令人遗憾的是,新的建筑方针成了建筑行业“高大上”的口号,而没有成为指导行业进步的行动纲领。 
 

    丁烈云院士认为,当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型经济”向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型经济”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筑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次报告结合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要求,阐述服务建造的内涵和发展目标,并探讨建造服务化转型实施策略。

李国强院士首先介绍了一些火灾造成钢结构破坏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解释了火灾下钢结构容易破坏的原因;然后介绍了钢结构设计的耐火极限要求,以及为满足耐火极限要求钢结构可以采取的防火保护措施;接着提出了钢结构抗火安全准则和抗火设计原理,介绍了钢结构抗火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一些重大钢结构工程的抗火安全评估与防火保护设计实例。




    章明教授的演讲截取了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在城市有机更新领域的几处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旨在揭示上海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建设、从旧城改造到城市有机更新的城市发展历程,以及这一宏大历程背后的城市发展策略与更新观念的深刻改变。

张俊杰院长表示未来30年我国经济要发展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伴随社会富裕程度和消费升级,我国的经济与行业大环境正从短缺转向过剩,用户在买方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成为今后的需求趋势;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正从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分享经济、全球范围的供给正成为必然趋势。

22日晚,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之夜举行。与会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建筑教育奖、青年建筑师奖、建筑设计奖等获奖代表的喜悦。活动并向学会科普基地授牌,表彰学会先进机构和人员。




    23日起,年会将开始分场进行专题论坛和沙龙活动。作为2019年重点学术活动之一,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将继续坚持以学术追求、创新发展和跨界融合为目标,关注建筑及相关行业前沿学术思想、科技成果与社会热点问题,引领建筑文化发展新方向,服务各级政府和全国会员。 



    最后,学会秘书处所有成员都参加了本次大会。透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大家获益良多,在各方面皆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专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高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而江苏省早已对此做出响应,敢为天下先施行全国第一个绿色建筑地方法规。这体现了江苏省政府的高效运作,并将“高质量发展”这一方针进行彻底落实。
 
    本次大会的举行地点——太湖国际会议中心,比邻太湖,环境优美。会场舒适宽广,配套设施完善,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朋友称赞和认可,而这一成功,与中国建筑学会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密不可分。接待人员在大会开始前处理细致的注册工作,耐心地回复参会人士的咨询。还有便利的衣食住行,使得大会有条不紊地顺利举行。事实证明,大会的成功召开,需要学会和政府的有机结合。学会发挥了其专业性与能动性,邀请了诸位院士与知名大师,还有百余名行业专家参会演讲;政府则发挥了主导性与强大的执行力,从会场的选址,到住宿地点与出行工具的安排,得解决3000人的需求。
  
   此次之行,一方面我们领略到中国建筑学会对大会的进程布置,井井有序、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对我们会下提出的请求,中国建筑学会所作出及时的反馈、给予我们周全细微的照顾。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与此同时也激励着秘书处全体人员,将这般优秀的理念带回深圳,努力提升本学会的服务水平,发展更上一层楼。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 © 2008-2024 深圳土木建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23720号

深圳土木建筑网 主办: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 联系电话:0755-83787271、83787167 传真:0755-83787273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8号设计大厦16楼1601、1602、1604室  邮政编码:518031  邮箱:sztmjz@163.com

网站运营维护:科筑信息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742号